现在学习佛法的师兄也是知道一如观音的,因为它是观音三十三之一。我们都是知道观音是非常慈悲和善良的,留给我们的经典都是非常多的,坚持学习这些是对是非常好的。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一如观音的释义吧!
观世音菩萨,全称尊号是“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”。 观世音的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 思想。据《妙法莲华经普门品》记载, “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,闻是观世音菩萨,一心称名,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,皆得解脱。”又说:“若有众生多于淫欲,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,便得离欲。若多嗔恚,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,便得离嗔。若多愚痴,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,便得离痴。” 观世音菩萨的意思,可有两种解释: 1.是《楞严经》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,是耳根不向外闻,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,由此做到「动静二相,了然不生」。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,致受外境赞叹或诽谤等所动,生起贪、嗔、痴、爱、恶等烦恼,促成杀、盗、淫、妄恶业,再受轮转生死的苦报。若能观察分析世间音声之虚妄不实,而不受一切歪境干扰、影响,就能入于如如不动的大解脱境。 2.是《法华经·普门品》所说:「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,受诸苦恼,闻是观世音菩萨,一心称名。观世音菩萨,即时观其音声,皆得解脱。」也就是说,凡有众生,若在苦恼之时,只要听说过观世音菩萨,并能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,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即时予以救济,所以叫做观世音。 《悲华经》中也说:「宝藏佛授记云:汝观众生,生大悲心,欲断众生诸苦恼故,欲众生住安乐故,今当字汝,为观世音。」可见,《楞严经》是依观音法门的自修而言,而《法华经》及《悲华经》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。至于「观自在菩萨」,是唐玄奘法师之译,最有名也最通用是出于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的头一句,流行的《心经》译本,便是出于玄奘的译笔,他已学到了《心经》,而且对于观世音菩萨抱有绝对的信仰心。根据玄奘大师传中记述,他至少有多次祈求观音灵感的经验,例如:1. 当他经过八百里流沙河的时候,上无飞鸟,下无走兽,而妖魔鬼火之多,犹如天上的繁星,不知遇到了多少邪魔恶鬼,在他前后缠绕,他都以念《心经》而遣散了这些魔鬼的作祟。2. 当他出了玉门关,晚宿沙漠中,随从他的胡人忽起变心,拔刀指向玄奘三藏,玄奘即时诵经念观世音菩萨,胡人见了顿失杀心,又睡了下去。3. 玄奘正在横度八百里流沙,亦即是莫贺延碛的时候,经过了五天四夜的沙漠旅行,未得滴水润喉,他和所骑之马,均因缺水而倒卧在沙漠之中,此时奘师便在心中默祷观世音菩萨,他说:「玄奘此行,不求财利,无冀名誉,但为无上正法来耳,仰惟菩萨,慈念群生,以救苦为务,此为苦矣,宁不知耶?」祷告之后,在夜半忽有凉风触身,爽快如沐寒水,全身舒畅,眼得明朗,马也能起来走了,走了十多里,马儿忽然走向岔路,制之不住,又经数里,忽见青草数亩,并有一个水池。奘师与马,始得救济,重保身命,此一水草绝非原有,乃是观音菩萨慈悲变现而来。 为什么观世音又名为观自在?根据梵文「阿缚卢枳帝湿伐逻」的原义,含有「观照纵任」或「君主」的意思,也就是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的意思。借用太虚大师的话来作一解释,他说:「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,照见五蕴皆空,所以能救苦救难。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、为我,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,有自、有他、有人、有我。要能照见五蕴皆空,则人我、是非皆能消除。真正做到无人无我,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,这样才能成就大慈大悲,才能成就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,发挥救苦救难的作用。」(见《太虚全书·杂藏》五五一页)。若依据自利功德释观世音三字,观是能观智,包括一心三观之智,世音是所观之境,包括一境三谛之理。菩萨以一心三观之智,观于一境三谛之理,圆观圆证,自在无碍,因名观世音自在。若根据利他功德释,观是教,世音是机,教指菩萨寻声救苦的大悲心,机指九法界众生,称念菩萨圣号或悲哀求救之音声。因菩萨能兴慈运悲,拔苦与乐,普门示现,自在无碍,故名观世音自在。自利是智,利他是悲,菩萨依智能之体,起慈悲之用,遍观法界众生,随其机缘,拔苦与乐,自由自在,无所障碍,因名观世音。亦名观自在。或有人说:旧译名观世音,新译名观自在,征之佛经,并不尽然。或说观自在,另有其人,非即是观世音,更不可信。其实,观世音即是观自在,观自在亦即是观世音,而《大悲心陀罗尼经》中,世尊则名之为观世音自在。 综合起来,观世音菩萨得名的由来,诸经有三种记载如下: 一、由宿世悲愿得名。《悲华经·受记品》谓菩萨在远古因地修行时期,因发大悲誓愿而蒙宝藏如来授记:“善男子,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,生大悲心,欲断众生诸烦恼故,欲令众生住安乐故,善男子,今当字汝,为观世音。” 二、以修四自利得名。《楞严经·耳根圆通章》谓菩萨自述,往昔恒河沙劫前,师事观世音如来,以闻思修,入于正定,观世音如来“叹我善得圆通法门,于大会中,授记我为观世音号”。 三、由证果利他得名。《法华经·普门品》谓释迦牟尼佛就菩萨“以何因缘,名观世音?”的提问答复无尽意菩萨:“善男子,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,受话苦恼,闻是观世音菩萨,一心称名,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,皆得解脱。” 玄奘法师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三曰“(阿缚卢积低温伐罗),唐言观自在。合字连声,梵语如上,分文散言,即阿缚卢枳低,译‘观’,伊湿伐罗,译曰‘自在’。旧译为光世音,或云观世音,或观世自在”后世学者通过比照经义,考证原典,认为从佛法角度而论,二译相辅相成,体现了菩萨“悲智双运”的境界: 一、从侧重有别论:观世音,是说世间众生遭遇灾难不祥,若一心称念菩名号,菩萨观照无遗,即时寻声赴感,使之高苦得乐,此从“悲”立名。观自在,是说菩萨因地修行,用般若妙观智,由耳根一门深入,反闻自性,不被外界声境所转,故尔观听圆明,得大自在,此从“智”立名。 二、从圆融一体论:观世音,是以能观之智,观照世间一切音声.不起妄识、妄闻,反闻自性,而入正定,此具“智”义。观自在,正是因观知众生苦难,以大神通,随机往救,自在无碍,此具“悲”义。 具体地说,“观”是主体的妙智,始终如一;“世音”是客体的境界,有着前后的不同。就其因中自利,“世音”可指菩萨所具的“闻性”;就其果上利他,“世音”特指所闻一切众生的称念祈求之音。合而论之,每一名号同时兼具了悲智、因果的双重义蕴。这正符合了菩萨道的基本原则;修自利之功德,是为着圆成利他的事业;做利他的事业,是为着庄严自利之功德 佛教神话任务.三十三观音之一,其像坐于云中莲座上,立左膝,作乘云飞行之状。《三藏法术四》:“不二不已,名曰一如。”《教行信证四》:“法性即是真如,真如即使一如。”故一如观音,亦是修养达到最高境界之法相。
法华经普门品(大九·五八上):‘云雷鼓掣电,降雹澍大雨;念彼观音力,应时得消散。
形象为乘云飞行空中,右手持说法印,能制伏雷电等魔扰。
观音指点寓意不二为一,不异为如,是为一如,即真如之理。传说此观音保佑唐三藏西天取经,三藏经历饥渴、刀兵、牢狱、情爱、鬼怪九九八十一难之后仍信念不灭,誓取真经。诚心终感动菩萨,使之修性成佛,得成正果。观世音菩萨,全称尊号是“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”。观世音的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。据《妙法莲华经普门品》记载,“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,闻是观世音菩萨,一心称名,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,皆得解脱。”又说:“若有众生多于淫欲,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,便得离欲。若多嗔恚,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,便得离嗔。若多愚痴,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,便得离痴。” 观世音菩萨的意思,可有两种解释: 1.是《楞严经》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,是耳根不向外闻,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,由此做到「动静二相,了然不生」。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,致受外境赞叹或诽谤等所动,生起贪、嗔、痴、爱、恶等烦恼,促成杀、盗、淫、妄恶业,再受轮转生死的苦报。若能观察分析世间音声之虚妄不实,而不受一切歪境干扰、影响,就能入于如如不动的大解脱境。 2.是《法华经·普门品》所说:「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,受诸苦恼,闻是观世音菩萨,一心称名。观世音菩萨,即时观其音声,皆得解脱。」也就是说,凡有众生,若在苦恼之时,只要听说过观世音菩萨,并能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,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即时予以救济,所以叫做观世音。 《悲华经》中也说:「宝藏佛授记云:汝观众生,生大悲心,欲断众生诸苦恼故,欲众生住安乐故,今当字汝,为观世音。」可见,《楞严经》是依观音法门的自修而言,而《法华经》及《悲华经》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。至于「观自在菩萨」,是唐玄奘法师之译,最有名也最通用是出于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的头一句,流行的《心经》译本,便是出于玄奘的译笔,他已学到了《心经》,而且对于观世音菩萨抱有绝对的信仰心。根据玄奘大师传中记述,他至少有多次祈求观音灵感的经验,例如:1. 当他经过八百里流沙河的时候,上无飞鸟,下无走兽,而妖魔鬼火之多,犹如天上的繁星,不知遇到了多少邪魔恶鬼,在他前后缠绕,他都以念《心经》而遣散了这些魔鬼的作祟。
以上就是对一如观音的释义的相关介绍,希望可以对是有帮助。念诵佛经是有方法的,就是每个人有适合自己的方法,每天坚持不断的去念诵,是对自己是非常好的,就是在念诵时要多去注意一些事情,这样能够更好的深入进去。